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

節錄自 藤森照信建築創作15問答

藤森照信



         答:我從未有過設計實務的經驗。設計也只做到了畢業設計。如果說這些事情有什麼沒學到的,就是細部。平面設計或構造或立面,做到了畢業設計基本上就會知道了,如果沒在事務所當徒弟工作過細部就不會。
為什麼呢?因為細部不是原理原則,說難聽一點,是用語言抽象化無法表示的東西,是因時因地只能由前輩教導而學習的經驗性領域。
        沒有事務所經驗的我,因為不懂細部,所以設計時自己不畫圖,也不檢查圖面,都靠共同設計者。聽說過去由圖案設計出身的白井晟一也是這樣。看到白井雇用建築出身的繪圖員所做的戰前的作品,細部奇怪的地方應是因為欠缺實務經驗的結果。
        邊寫邊注意到的是,為什麼我會判斷白井的細部奇怪。我明明不懂,卻至少做了判斷。自己雖然不會畫細部,卻好像會判斷細部的好壞。應該是手雖然不行,眼睛卻是沒問題的狀態吧。
恐怕這是以田野為師所鍛練出來的吧。如果問說『這三個是其中哪一個?』的話,應該是透過這三個全部才鍛鍊出來的能力。
       具體說的話,在研究所的時代,決定要踏破鐵鞋,看完全國現存的近2000棟優良的近代建築時,已決定了看建築的姿態。

“要像相撲比賽那樣來看”

        這是眼睛在競技土俵上的勝負。看是建築物獲勝,還是建築偵探獲勝。就像在看史上的名作時,只能想到別人評論過的說法就算失敗了。若不能指摘設計這棟建築物的建築家在設計時所意識到的、寫下來的東西的話,就是輸了。有了很棒的感動的同時,若不能說明作品為何如此好的具體的設計原則,這也是輸了。
對方就算是劣作、愚作的時候也是一樣,是比例不好,還是整體的形與細部不合,或是材料的組合不佳,還是只有
頭先到而形的氣勢卻消失殆盡,若不能找出失敗的理由也是輸了。勝利的是,能注意到超過設計者的思考以上的背景,由能成為名作的緣由學到過去所不知道的祕訣,能指摘出成為劣作的理由的時候。這裡重要的是,發現的這些背景或秘訣,僅能止於語彙。若不能將瞬間的印象、發現以語彙先抽象起來放著,離開現場不到三步遠就會忘記的。像海外旅行那樣不斷的看下去的話,印象就會像被擠出架子那樣,接連著掉落於記憶之外。有時建築家會畫草圖,也要注意才好。建築物或市街或基地的魅力,通常只畫下來就滿足了,不會去做語彙化,所以後來只留下瞬間的印象。因為建築家並不是畫家。


我的草圖像小孩子一樣很差,但用語彙彌補差的地方。

很自滿的是,到目前為止我以這樣眼力的勝負,將東西方古今的名作愚作放在胸中,已進行了數千遍比試的演練。
拜訪、眼見、聽聞、讀取、思考、書寫這樣的循環,經過幾千遍的操作的話,無論任何人都會變成有所成就的。
 但是,要去實行的話,意外的有些困難。曾把這樣的建築的觀看方法告訴學生,也曾寫下來過,卻沒有人要這麼做。做了就知道,但是麻煩,需要一點氣力。有想過我為什麼這樣做,也許,在心中的某處,存在著不想輸給建築家所做的東西,那樣的感覺。





好忠懇而且好厲害~!!!!!

沒有留言: